一、基本概念 1、工作表和工作簿 每个excel文件均可以称为工作薄,每个工作薄内可以最多包含256个工作表,每个工作表又有若干单元格构成,单元格是excel的最小操作单位。 2、行标和列标 行标也叫行号,表格中一行的名称,行标由1、2、3、4……65536构成;列标也叫列号,表格中一列的名称,列标有256个,由英文字母构成,A、B、C、…Z、…AA、AB、AC、…AZ、BA、BB、… 3、单元格 也叫单元格地址,每个工作表中的单元格地址都是唯一的,是操作电子表格的最小单位。单元格是由“列标”+“行标”的形式来表示的。 例如:A3,AB5 4、单元格区域 若干连续单元格组成的区域,表示方法是“首单元格:尾单元格”
二、填充柄的使用 1、如何使用填充柄 选中单元格或区域后,右下角会出现一个黑点,将鼠标移动至该黑点处,此时光标会由一个空心的“胖加号”变成一个实心的“瘦加号”,此时不要移动鼠标,按住鼠标左键向下或向右拖动即可。 2、填充柄的填充类型 ①静态填充 相当于复制粘贴,填充内容无变化。 ②序列填充 按照excel中的序列库中的内容进行填充。序列又分为默认序列和自定义序列,其中默认序列一般指的是等差数列、等比数列等,自定义序列指的是用户自行设置的序列。 ③如何自定义序列 Excle2007版的方法:单击excel软件左上角,选择“excel选项”,再点击“编辑自定义列表”即可 ④填充柄的运行机制 先查找自定义序列中有无,再差系统中是否有默认序列,如果都没有,就直接复制粘贴进行填充
三、运算符 1、算数运算符 +、-、*、/ 、^ 加减乘除乘幂 2、比较运算符 >,>=,<,<=,<>,= 大于,大于或等于,小于,小于或等于,不等于,等于 3、连接符 &,注意:如果是连接文本,每个文本必须用双引号引起来,如果是公式或者函数或者是单元格就不能使用双引号引起来。 4、逻辑运算符 And ,or,not 与或非(为了方便输入,有时与运算and也会用*表示) 运算规则:
结果为真或假,真用1表示,假用0表示
四、公式的使用 1、公式的使用方法:=单元格(或字符) 运算符 单元格(或字符) 说明:输入公式时,所有的标点符号必须是在英文状态下输入才有效,中文状态下输入的符号均无效。 2、公式的填充(注意列标和行标的变化) 规律:公式向下填充时,列标不变行标变化,公式向右填充时,行标不变列标变化
五、函数的使用 1、基本函数的使用 求和函数sum:=SUM(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),例如:=SUM(A2:A8)或者=SUM(A2,A3) 平均值函数AVERAGE:=AVERAGE(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) ,例如:=AVERAGE(A2:A8) 最大值函数MAX: =MAX(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) ,例如:= MAX(A2:A8)或者= MAX(A2,A3) 最小值函数MIN : =MIN(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) ,例如:= MIN(A2:A8)或者= MIN(A2,A3) 2、常见函数的使用 ①逻辑判断函数IF 格式:=IF(条件,条件为真时的操作,条件为假时的操作) 举例:=IF(A1>0,”正数”,”负数”) IF的嵌套:IF中再包含若干个IF =IF(A1>=80,”真棒”,IF(A1>=60,“需要努力”,”太糟了”)) ②计数函数COUNT的使用 格式:=COUNT(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) 举例:=COUNT(A1,A2,A3,A4)或=COUNT(A1:A4) 注意:只计算非空单元格的数量 ③条件计数函数COUNTIF的使用 格式:=COUNTIF(数据区域,”条件”) 举例:=COUNTIF(a1:a4,”>=80”) 计算区域A1:A4中大于80的数据的个数 ④四舍五入函数ROUND的使用 格式:=ROUND(单元格,精确到小数的位数) 举例:=ROUND(A1,2) ⑤排名函数RANK的使用 格式:=RANK(单元格,进行排序的区域) 举例:=RANK(A1,A1:A4) 注意:强制锁行锁列符号$的使用可以减少RANK使用时的一些问题 =RANK(A1,A1:A4) =RANK(A1,$A$1:$A$4) Rank排序时支持并列排名 ⑥截取函数LEFT、RIGHT的使用 格式:=LEFT(单元格,截取的位数) =RIGHT(单元格,截取的位数) 举例:=LEFT(A1,2) =RIGHT(A1,2) ⑦截取函数MID的使用 格式:=MID(单元格,起始位数,长度) 举例:=MID(A1,3,3) 例如:截取身份证号中的出生年月日信息、性别等 ⑧偏移函数OFFSET的使用 格式:=OFFSET(单元格,向下偏移的位数,向右偏移的位数) 举例:=OFFSET(A1,3,3) 3、功能函数的使用及应用场景 ①索引函数INDEX,MATCH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 这两种函数通常是成对使用的,用来查找符合某个条件的另一列数据 格式:=INDEX(要显示的区域,MATCH(要查找的单元格,查找的区域,0),1) 应用场景:有两张表表1和表2,表1有学生姓名和分数,表2只有学生姓名,两张表中学生姓名是乱的,现在想要在表2中添加学生的分数,此时,就可以使用这2个索引函数进行查找,以学生姓名列作为查找的区域,分数列作为显示的区域。注意:此时如果姓名有重名的情况,那么查找的分数会有问题,因此此组函数仅仅适用于查找的的单元格没有重复的情况。(在查找的区域和显示的区域中起始行标与结束行标要一致,另外要结合$符号进行锁行锁列) ②查找函数LOOKUP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 功能:用来查找符合某个条件的另一列数据 格式:=LOOKUP(要查找的单元格,查找的区域,要显示的区域) 应用场景1:有两张表表1和表2,表1有学生姓名和分数,表2只有学生姓名,两张表中学生姓名是乱的,现在想要在表2中添加学生的分数,此时,就可以使用这个函数进行查找,以学生姓名列作为查找的区域,分数列作为显示的区域。注意:此时如果姓名有重名的情况,那么查找的分数会有问题,因此此组函数仅仅适用于查找的的单元格没有重复的情况。(在查找的区域和显示的区域中起始行标与结束行标要一致,另外要结合$符号进行锁行锁列) 应用场景2:有两张表表1和表2,表1有学生姓名、班级以及分数而且有几个学生同名同姓,表2只有学生姓名,两张表中学生姓名是乱的,现在想要在表2中添加学生的分数。 分析:由于有学生同名同姓,如果直接使用上面的方法,同名同姓的学生的分数必然错误,但是考虑到表1中还有班级列,一般来讲,一个班同名同姓的基本不存在,因此,如果把班级这个条件也加上去的话,就可以解决问题了。LOOKUP函数还有另外一种能够查找符合N个条件的另一列数据的功能, 格式为:=LOOKUP(1,0/((条件1)*(条件2)*(条件3)*……),显示的区域) (在查找的区域和显示的区域中起始行标与结束行标要一致,另外要结合$符号进行锁行锁列) ③条件求和函数SUMIF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 功能:用来查找符合某个条件的一列数据之和 格式:=SUMIF(要查找的区域,查找的单元格,要求和的区域) 应用场景:一张表中有学生姓名、班级和分数,现在要求某班分数之和,此时,就可以使用这个函数进行求和,以班级列作为查找的区域,分数列作为显示的区域。注意:在查找的区域和显示的区域中起始行标与结束行标要一致,另外要结合$符号进行锁行锁列 ④条件计数函数countif和逻辑判断函数if的组合使用 应用场景:表1中有学生姓名、初中学校,想列出所有初中学校,但是不能出现重复
格式:=if(countif($首单元格:首单元格,首单元格)=1,1,””),然后使用填充柄向下填充,所有显示为1的,就是不重复的学校 |